衰与荣_第四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第2/4页)

观点有不止一个人提出。又有激烈争论。

    有人说:中国的人文主义是与西方的人文主义迥然不同的。西方的人文主义,把人看成是独立的,有着思维、行动、情感、意志自由的个体;而中国的人文主义则把人看成是群体、社会整体的一分子。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理想境界,但这一切要在整体中,在确定的位置上,以确定的伦理道德关系来实现。我们至今讲理想,不都讲与社会、国家、民族的关系吗?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如果说西方的人文主义强调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中国的人文主义一贯强调整体,和谐,义务,贡献,牺牲。我认为东西方这两种人文主义应该取长补短相结合,这样才能形成既具有独立的人格(东方所缺少的)又具有社会的人格(西方所缺少的)的完整的人文主义。

    又有人反驳说:我反对这种抽象的、非历史的比较和结合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是建立在小农为主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它不能产生任何民主思想,而只能产生家长主义,最终导致的或者说供奉起来的是王权。一盘散沙的小农经济没有任何横向的经济、社会联系,只被王权的统治网“组织”起来。全部人文主义思想就是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视此为最高幸福。净化自己,规劝自己,改造自己,适应社会整体,说到底是献身于王权。所以,人失了血rou,失了个性。这种传统文化不还在影响现代生活?“文化大革命”中“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不都是它的翻版?

    杜正光的眼睛在眼镜后面闪烁着笑意。他也发言了,极力显得豪爽,对所有人都挺哥们儿似地: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一分为二,对于封建礼教应该批判,可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三合一吧,这是深刻的宇宙观,完美的人生观,独特的美学观。还有,强调“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和与中”这也都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有价值、有活力的方面。

    陈晓时眼睛突然亮了,看见“她”来了。挺拔的身材,晨光中透亮的小树。“她”拿着暖壶沉静地走过一个个座位,往茶杯里倒水。他觉得自己该发言了。看见“她”倒完水,背着双手静静地靠墙站住,目光朝这儿。他接过了话题。

    电影剧本初稿写好了,交导演看,杜正光跑来参加京西宾馆的讨论会。他喜欢交际,石英也跟着他。她不是会议的正式成员,哪个房间有空她就在哪儿睡。整天在兴奋中。

    石英来北京次数少,杜正光却对北京十分熟悉,领着她逛。军事博物馆?不感兴趣?就在宾馆对面,转转吧。堂堂皇皇一座大楼,东西两翼,四层,中央,七层楼,上面一座尖塔,顶托“八一”军徽。一进大门,中央大厅是毛泽东纪念馆,伟人的石膏像,几百幅照片。前厅东侧,一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馆,二楼,抗日战争馆,三楼,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馆,一共五千多件文物及图片:照片,文件,手稿,毛泽东等领袖们用过的油灯,手枪,望远镜,八路军的臂章、胸章,各种武器装备,蒋介石逃跑留下的总统办公室的印章。前厅西侧,一楼,综合馆,二楼三楼未开。中央大厅门外,左右两个广场,陈列着历次革命战争中使用和缴获的大炮,坦克,飞机。

    杜正光讲了一圈。他的历史知识有限,可在石英面前足以充当权威。然后呢,他领她去坐地铁。北京站——崇文门——前门——新华街——宣武门——长椿街——礼士路——木樨地——军事博物馆——立新路——万寿路——五棵松——玉泉路——八宝山——八角村——古城路——苹果园。到头了,到地面看看。然后再往回坐。天黑了,他们在西单找了个小吃店随便吃喝了一点,又坐地铁,在一个人少的站下了车,坐在站台长椅上说话。

    两个人发生了冲突。石英随身背的小皮包内放着杜正光先后写给她的几十封信,鼓鼓囊囊一包。杜正光发现了:“你怎么随身带着,不怕丢了?”

    “我就是放在家里不放心,怕他们翻,才带出来的。”

    “给了我吧。”

    “不,你又销毁。”

    “我这次不销毁还不行?等离开北京回去了,就还给你。”

    结果,杜正光当着石英的面就把刚要到手里的信一封封撕碎,扔到站台的果皮箱内。两人吵了起来。“伪君子,我越来越不相信你。”石英气急了。

    “不相信,咱们就拉倒。”杜正光转身一个人气呼呼走了,一溜上台阶出了站台。他站在街边,背对着地铁出口处用眼睛的余光注意着。过了一会儿,看见石英低着头上来了。他装作没看见,急匆匆朝前走着,要甩掉什么一样。走了好远,在街边一张石凳上坐下。不出所料,没多会儿石英就不声不响地出现在面前了。

    “你跟着来干什么?”他恶狠狠地问,他知道怎么治她。

    “我错了…”

    目前,对中国文化兴起了一股研究的新热潮。陈晓时讲道。各个领域都在大谈“文化”可以说是“文化热”吧。文化热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简单说,是民族有了生存危机感,所以有了全体性的自省,但更深刻、更具体地说呢?这就是我想谈的第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考察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近代史,1949年解放以后的历史“文化大革命”史,以及这几年的发展,就可以看到答案:

    一,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近代、现代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在“文化大革命”中集大成地发展到了顶峰,走不下去了,破解了,中国各阶层,特别是思想文化界都痛感需要重新认识中国文化。

    二,西方文化的引进,分解了中国文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