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221-1230 (第2/4页)
。 平壤战役就此结束,明军大胜,日军大败。 此战,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 而日军的伤亡数字,就有点意思了,据记载,此战中明军斩获日军一千六百四十七人,看起来似乎并不多。 应该说,这是个很准确的数字,但它并不是日军的伤亡人数,而是日军的人头数。 由于战前李如松命令不许抢人头,所以对于这一宝贵资源,明军并没有过于关注,也没有妥善保存,加上后来火攻水淹,不是烧成黑炭,就是冻成冰,要提取人头,实在有点困难。于是挑来拣去,只捞出一千来个,已经很不容易了。 至于日军的实际伤亡数,朝鲜和明朝史料都没有明确记载,只有几句“万余”、“千余”之类不靠谱的话,这就是管杀不管埋导致的恶劣后果。 说到底,还是鬼子们最实在,既然没人帮着数,就自己数。在《日本战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月二十日,日军在汉城集结残兵,统计结果摘录如下: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18700人,现存6520人。 明朝那些事儿6[1224] 虽然入朝的日军数量共计十余万,但很多都是来自于各地的军阀,并不是丰臣秀吉的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杂牌军。而他真正信任的人,只有第一军小西行长和第二军加藤清正,也就是所谓的嫡系。 因此这两军,才是丰臣秀吉的精锐和主力部队,其中尤以第一军战斗力为最强,之前攻击朝鲜义军时表现十分出色,打起来毫不费力。 但在朝鲜之战时,该军几乎被全歼,具体数字大家做个减法就知道了,基本上算是被打残废了。 这还只是第一军的损失人数,第二军共损失八千人,其中相当部分战死于平壤。 以上合计起来,朝鲜之战,日军的损失,至少在两万人以上。 当然,那五千朝鲜军不在统计内,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应该还活着,因为李如松虽然不大守信用,但还不怎么杀俘虏。 孤军之迷 攻陷平壤后,李如松没有丝毫迟疑,立即派遣军队,继续出击。 由于明军总共不过四五万人,很多部将都担心兵力不足,然而之后的情景却告诉了他们,什么叫做闻风丧胆。 小西行长被击溃之后,各地日军纷纷得到消息,并采取了整齐划一的行动——逃跑。 仅仅三天之内,黄州、平山、中和等地的日军就不战自溃,连明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就跑得一干二净。军事重镇开城,就此暴露在了明军的面前。 驻扎在开城的,是日军第三军和第六军,指挥官是黑田长政。 而攻击开城的,是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他统帅八千骑兵一路杀过来,声势震天,黑田长政还是很有点骨气的,开始表示一定要抵抗到底,但随着逃到开城的日军越来越多,明军越吹越神,这位仁兄也坐不住了,还没等真人现身,正月十八日,在城里放了把火,一溜烟就跑了。 李如柏本想好好打一仗,没想到是这么个结果,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便不依不饶,追着黑田长政不放,死赶活赶,还是赶上了,一通乱打,黑田长政毫无招架之力,带头逃跑。日军后卫被重创,死亡达五六百人,明军仅阵亡六人。 自正月初九至正月二十,仅用十二天,平壤至开城朝鲜二十二府全部收复,日军全线崩溃,退往南方。 但李如松没有满足,因为在他的面前,还有一个最后的目标——王京。 明朝那些事儿6[1225] 王京,就是今天的汉城。日军全线败退后,大部撤到了这里,至正月二十日,聚集于此地的日军已达五万,而且看起来也不大想走。在这里,李如松即将迎来他人生中的最大考验。 虽然李如松一生打过无数恶仗硬仗,但这一次,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孙子先生告诉我们: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此外,他还告诉我们: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综合起来是这么个意思,打仗的时候,最次的打算,是攻城,而攻击时,如果人数十倍于敌人,就围他,五倍,就攻他。 城里,有五万日军。 李如松的手上,也就五万人。 在守城战中,防守方是很占优势的,平壤战役中,李如松用四万打两万,耍了无数花招,费劲力气,才最终得以攻克。 五万人攻五万人,任务是艰巨的,困难是突出的,胜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当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王京之时,一场意外却彻底搅乱了这个困局。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李如松发布了一道命令: 总兵查大受、副总兵祖承训、游击李宁,率三千精兵,前往王京探路。 仅仅半天之后,他接到了明军送回的战报: 我军于半路遇敌,大受(查大受)纵兵急击,斩获六百余级。 自平壤之后,日军毫无战力,这种打落水狗的报告,李如松已经习惯了。 如果一个人长期听到同一类型的消息,他就有可能根据这类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 所以一贯谨慎的李如松,做出了一个决定——亲自前往侦察。 其实就李如松而言,这个行动并不算大胆,平壤激战时,他就敢骑马四处逛,现在自然更不在话下。 但他绝不会想到,一切都将因这个决定而改变。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七日,李如松率副将杨元、李如柏、张世爵,统领两千骑兵向王京前进。 部队的行进速度很快,没过多久,便到达了马山馆,这里距离王京,只有九十里。 李如松突然拉住了缰绳。 长期的战场感觉告诉他,前方可能不像自己想得那么简单。 于是他想了一会,下了一道命令: “我带一千人先行,副将杨元率军一千,随后跟进。” 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