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周玉冰文集_平生经历在毫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平生经历在毫端 (第2/3页)

人送给他们的字画也是通过王道良转交。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指定黄幻吾创作巨幅花鸟画《百花图》。作品融透了黄幻吾的智慧才情,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作品完成后,黄幻吾也要开始“冬眠”了,因为他的支气管炎开始严重,寒冷的冬天不得不整天躲在被窝里,盖得严严实实的,头上还戴着帽子,只露出两只眼睛。一般客人来了,他也不敢起来理会。

    躺在床上的黄幻吾很想念王道良,不断询问妻子他上次来的时间,多久没收到来信了。一天正说着,王道良推门进来了,黄幻吾非常高兴,立即甩掉头上的帽子爬起来。

    看看外面太阳很好,黄幻吾惦念他收藏的名家字画,让王道良帮他开箱晾晒。箱子里都是中国画坛上名家的精品,王道良小心翼翼地晾晒,又小心翼翼地收起来。此后,黄幻吾春季一开箱,冬季一开箱晒画的事都是交给弟子王道良去完成。

    有段时间,上海买不到花生米,吃不到麻油。王道良从合肥买了坐火车送过去。上海那边的两位老人就像自己亲生父母一样让他牵挂,让他放舍不下。

    当然,这种亲情般的探望里也有雅趣:遇上天气好的日子,师徒一起作画。1983年的一个秋天,师徒聊天后来了兴致,磨墨作画,王道良工笔勾菊花,黄幻吾写意补文石,师徒工写结合完成了一幅《篱落清秋》。此后,王道良又去看了几次老师,并且为老师准备去深圳办画展而张罗。可是,1985年7月的一天,王道良得到噩耗,老师去世了!顿时,泪水倾飞,带着沉痛的心情赴上海送别父亲一般的老师。

    天意造合遇大师

    王道良的工笔花鸟色彩绚丽,气韵生动,揉南北二派之长,刚柔并举,在当代中国工笔画坛上,已经形成“王派风格”这得益于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位老师,除黄幻吾外,另一位是工笔画北派大师申茂之。

    2008年底,合肥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亚明艺术馆联合主办了“二十世纪安徽中国画八家作品展”这八家是萧龙士、孔小瑜、懒悟、申茂之、光元鲲、童雪鸿、王石岑、徐子鹤。这八人是梳理出的安徽近代中国画坛的名家,他们献身艺术,硕果累累,被誉为画坛“八老”

    出生于1904年的申茂之就是这“八老”之一,是上世纪百年安徽画坛的重要代表。他是著名皇室书画家溥心畲入室弟子,1928年毕业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其时校长是徐悲鸿,他保存的徐校长信札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捐给了徐悲鸿纪念馆。然而,知道申茂之的人又似乎不多,这是因为他名利淡薄,潜心艺术,为安徽乃至中国的工笔画的继承和发展默默奉献。

    1965年上半年的一天,天气炎热。王道良坐在1路公交车上,不断看自己的画片。有一位老先生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你的工笔很有基础的,学过?”

    王道良点点头,很有礼貌地回答:“我在上海美专学过,请问您老贵姓?”

    “我叫申茂之,是合肥师范学院艺术系的美术老师。”

    王道良非常惊喜,不想到在这遇上心目中的大师,激动地说:“申老师?我经常临摹您的作品,只是,一个小青年,我不敢去拜访您!”

    申茂之和蔼地笑笑,指着车外合肥师范学院里一排平房说:“西头第一间就是我家,欢迎你明天去,我在家等你。”

    王道良眼睛热热的,使劲地点头。他喜爱工笔画,但中国工笔画经历宋代院体工笔荣宠过后,以苏轼等为代表的人表示了对工笔画的轻视,至元明清,文人水墨画一统天下,从事工笔创作的人也就少了。在安徽,工笔画更是人才难寻。

    上世纪五十年代,安徽以优惠政策引进人才。申茂之被从无锡华东艺专引回到家乡芜湖,任教于皖南大学艺术科。后来学校布局调整,他来到了合肥师范学院艺术系,任国画班的白描、工笔重彩等课程的教学。

    第二天,王道良来到申茂之家,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的作品请申老师指正。申茂之看了看,很是赞叹。两人聊艺术,聊家庭。

    1936年12月,王道良出生在上海霞飞路一幢洋房里,不幸的是他才几个月的时候母亲去世了。父亲忙着管理自己的公司和毛巾厂,幼小的王道良从小跟奶妈长大,养成了良好的自控能力。唯一爱好就是画画,小小年纪经常拿着笔在墙上画画,父亲看了舍不得洁白的墙,只得买来纸和笔让他画。12岁那年,他的作品《嫦娥奔月》被选去参加上海市青少年作品赴法展出。这给了王道良极大信心,父亲也支持儿子画画,把自己收藏的唐伯虎、祝枝山等人的作品都给他观摩。随后,王道良进入上海美专学习。

    时代风云变迁。父亲也在1950年3月猝然去世。家道急转直下,王道良不得不从美专辍学,在上海邑庙区从事宣传工作,1958年5月2日来到安徽。

    申茂之听后感叹不已,说道:“你家境殷实时没有纨绔习气,家道衰落并不气馁。你聪慧、勤奋,这在我的课堂弟子中是很少有的,你一定会在艺术天地里取得成就,我愿收你为徒。”

    真是喜从天降!王道良倒身便拜,行过师生礼。

    工笔画最怕画得僵气,生硬。申茂之的北派工笔透着非同世俗的气息和高古的格调。王道良带着崇敬的心情,每周都去申老师家学画。有一次,老师拿出一张玉兰画让他临摹。他仔细临摹了两张不同风格的,一张干笔,一张湿笔。申茂之看了,说非常好,尤其是湿笔画,树干看上去湿淋淋的,生动形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