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七述而第七 (第3/5页)
有让国之贤,而终于饿死,得无怨恨邪?”所以复问此者,子贡意言,若夫子不助卫君,应言不怨;若助卫君,则应言有怨也。“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者,此孔子答言不怨也。初心让国,求为仁也。君子杀身以成仁,夷、齐虽终于饿死,得成于仁,岂有怨乎!故曰“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者,子贡既问而出,见冉有而告之曰:“夫子不助卫君也。”知其父子争国,恶行也。孔子以伯夷、叔齐为贤且仁,故知不助卫君明矣。 ○注“郑曰”至“不乎” ○正义曰:“云卫灵公逐太子蒯瞆”者,案《左传》定十四年,蒯瞆谋杀灵公夫人南子,不能,而出奔宋,是也。云“公薨而立孙辄”者,哀二年《左传》曰:“夏,卫灵公卒。夫人曰:‘命公子郢为太子,君命也。’对曰:‘郢异于他子,且君没于吾手,若有之,郢必闻之。且亡人之子辄在。’乃立辄。”是也。云“后晋赵鞅纳蒯聩于戚城”者,亦哀二年《春秋》文也。云“卫石曼姑帅师围之”者,《春秋》“哀三年春,齐国夏、卫石曼姑帅师围戚”是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曰:“疏食,菜食。肱,臂也。孔子以此为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郑曰:“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已之有。” [疏]“子曰”至“浮云” ○正义曰:此章记孔子乐道而贱不义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者,疏食,菜食也。肱,臂也。言已饭菜食饮水,寝则曲肱而枕之,以此为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者,富与贵虽人之所欲,若富贵而以不义者,于我如浮云,言非已之有也。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 [疏]“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正义曰:此章孔子言其学《易》年也。加我数年,方至五十,谓四十七时也。《易》之为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吉凶悔吝豫以告人,使人从吉,不从凶,故孔子言己四十七学《易》可以无过咎矣。 ○注“《易》穷”至“大过” ○正义曰: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者,《说卦》文也。命者生之极,穷理则尽其极也。云“五十而知天命”者,《为政篇》文。云“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矣”者,《汉书·儒林传》云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是孔子读《易》之事也。言孔子以知天命终始之年,读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书,则能避凶之吉而无过咎。谦不敢自言尽无其过,故但言“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孔曰:“雅言,正言也。”《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郑曰:“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故不可有所讳。礼不诵,故言执。” [疏]“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正义曰:此章记孔子正言其音,无所讳避之事。雅,正也。子所正言者,《诗》、《书》、《礼》也。此三者,先王典法,临文教学,读之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故不可有所讳。礼不背文诵,但记其揖让周旋,执而行之,故言执也。举此三者,则六艺可知。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曰:“叶公名诸梁,楚大夫,食菜于叶,僭称公。不对者,未知所以答。”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疏]“叶公”至“云尔” ○正义曰:此章记孔子之为人也。“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者,叶公名诸梁,楚大夫,食菜于叶,僭称公。问孔子为人志行于子路,子路未知所以答,故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者,孔子闻子路不能答,故教之。奚,何也。言女何不曰,其孔子之为人也,发愤嗜学而忘食,乐道以忘忧,不觉老之将至云尔乎。 ○注“孔曰”至“以答” ○正义曰:云“叶公名诸梁,楚大夫,食菜于叶,僭称公”者,据《左传》、《世本》文也。名诸梁,字子高,为叶县尹。楚子僭称王,故县尹皆僭称公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郑曰:“言此者,劝人学。” [疏]“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正义曰:此章劝人学也。恐人以己为生知而不可学,故告之曰:我非生而知之者,但爱好古道,敏疾求学而知之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王曰:“怪,怪异也。力,谓若奡荡舟、乌获举千钧之属。乱,谓臣弑君、子弑父。神,谓鬼神之事。或无益于教化,或所不忍言。” [疏]“子不语怪、力、乱、神” ○正义曰:此章记夫子为教,不道无益之事。怪,怪异也。力,谓若奡荡舟、乌获举千钧之属也。乱,谓臣弑君、子弑父也。神,谓鬼神之事。或无益于教化,或所不忍言也。李充曰:“力不由理,斯怪力也。神不由正,斯乱神也。怪力乱神,有与于邪,无益于教,故不言也。” ○注“乌获举千钧” ○正义曰:乌获,古之有力人。三十斤为钧,言能举三万斤之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 [疏]“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正义曰:此章言学无常师也。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相悬,但敌体耳,然彼二人言行,必有一人善,一人不善,我则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有善可从,是为师矣,故无常师也。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包曰:“桓魋,宋司马。天生德者,谓授我以圣性,德合天地,吉无不利,故曰其如予何。” [疏]“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正义曰:此章言孔子无忧惧也。案《世家》:“孔子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速矣’。”故孔子发此语。言“天生德于予”者,谓天授我以圣性,德合天地,吉无不利,桓魋必不能害我,故曰“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包曰:“二三子谓诸弟子。圣人知广道深,弟子学之不能及,以为有所隐匿,故解之。”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包曰:“我所为,无不与尔共之者,是丘之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