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下)_第四十四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四章 (第3/4页)

很要好的两个男生。

    大字报的题目十分惊人,《致林彪的一封公开信》,落款是北京农业大学附中的两个学生,伊林和涤西。再一看内容,竟是反对林彪的。围看的人都非常安静,全神贯注。沈丽对有人给毛主席的接班人贴大字报有点惊讶,她捏了捏卢小龙的手,询问地看着卢小龙。

    卢小龙也捏了捏她的手,表示现在先不谈。他认真地看着大字报。他知道林彪是不能轻易反的,反错了是要掉脑袋的。然而,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又告诉他,很多一般人不敢反的东西有些人反了,就反对了,成为最光荣的革命左派。这张大字报写得不能说没有道理,它认为林彪把马列主义庸俗化,宣扬用95%的时间读毛主席的著作就可以了,宣扬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顶峰,这种绝对化是违反辩证法的。卢小龙此刻涌上来的第一个念头是,自己又错过了一个机会,这是他对一切顶风亮相行为的本能反应。无论这个顶风亮相是正确还是错误,最终造成什么结果,他首先想到的是别人可能亮相亮对了,自己却错过了机会。

    这一瞬间,他总是发现对方行动的合理性,以此来增加对自己的刺激,使自己嫉妒难受,随后,他才会全面冷静地考虑别人的这个顶风亮相是不是正确,后果如何。今天也同样,他先为别人顶风亮相贴了林彪的大字报而自己没贴感到失落,而后才冷静下来,判断这件事在政治上的正确与否。

    听到周围人介绍,这张大字报是从别的大学刚刚转抄来的,好几个人正在抄录这张大字报,其中有一个人居然是朱立红。她正矮矮地立在那里,仰着一张胖脸边看边在笔记本上抄着。卢小龙想了想,拉着沈丽从人群中挤了出来。沈丽非常好奇,她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卢小龙说:“我们去把它搞清楚。”说着,他带上沈丽骑车出了北清大学。没有多长时间,他们便来到了农业大学附中。这里稍微偏僻一些,大字报也冷清一些,cao场及楼房错错落落。卢小龙摘下臂上的北清中学红卫兵袖章,领着沈丽问来问去,终于在学生宿舍楼里找到了那两个贴公开信的学生。

    这是两个个子比较高、相貌朴素、神情忧郁的男生。当他们看到有人来串连时,显得很友好,也稍有一点戒心。他们问卢小龙是哪个学校的?叫什么名字?卢小龙转头看了看沈丽,坦然地回答道:“我是北清中学的,我叫卢小龙。这是我的同学。”他的自我介绍引起了对方热烈的反应和兴奋,他们显然知道卢小龙,没想到卢小龙会自己找来。他们热情地请卢小龙和沈丽到另一个房间里坐下,房间里几个双层床,几个桌子,有些零乱,光线却很明亮。卢小龙摘了帽子,沈丽依然戴着帽子和口罩。这两个叫做伊林、涤西的学生疑惑地看着沈丽说道:“我们这儿有暖气,不冷。”卢小龙笑着说道:“不管他。”便和这两个中学生聊了起来。他极力要了解这件事情的性质及背景。伊林和涤西便滔滔不绝地讲了他们的理论。当卢小龙想进一步判断这件事情的政治背景时,他们说:“现在,北京有一大拨人在秘密集结反对林彪。”卢小龙皱着眉思索着,觉出这件事在政治上的严重性质,两个人便对他说:“今天晚上在北京航空学院就有一个秘密会议,你可以去听一听。”看到卢小龙犹豫的神情,两个人又说:“你可以不暴露身分,我们给你写个条。”说着,他们从笔记本上撕纸,在上面写了一句话:“兹介绍两个可靠的朋友去参加会议,伊林,涤西。”

    他们将卢小龙一直送出校门口,说道:“我们相信你是认真思考问题的人,结论需要你自己下。”

    他们骑上车,沈丽这次侧过身来坐了。她用一只手轻轻搂着卢小龙的腰,脸贴在他的脊背上,问:“你形成判断了吗?”卢小龙一边骑车一边在做“铤而走险”的思维。这一次,他觉得事情不那么好玩,他说:“这件事有点玩命。”沈丽娇嗔地笑了,说:“那你可别玩命了,北京航空学院咱们不去了。”如果卢小龙今天是一个人行动,他可能就不去了,正因为带着沈丽,又听沈丽这样一说,便冒出了与理智判断相反的情绪来,他说:“我这个人就喜欢玩命,咱们去看看吧。龙潭虎xue闯一闯,怕什么?”沈丽把脸很舒服地贴在他的后背上,说:“好吧,你自己定吧,反正我今天跟着你。”

    一路很长,到了北京航空学院,已经天黑了。他们在小商店里买了一包饼干,一边吃着一边找到了地方,那是一栋楼里的一个会议室。会议室很大,中间一个长条桌,旁边围坐了好几层人,其余的地方空空荡荡,光线挺暗,并不像他们想的那样秘密。门口的人听到他们是伊林、涤西介绍来的,写的条看也没看,就放他们进去了。一屋子人来自很多大学,还有一些穿军装的,来自军事院校和军事单位。谈话的内容既集中又散漫,主题自然是反对林彪。卢小龙拉着沈丽在一个最暗的角落里坐下。在后面墙边,高高地堆着很多软座椅。

    坐在黑暗中看着长条桌周围的一圈一圈人,卢小龙觉出这里的气氛有点怪诞。不知是房顶的灯坏了,还是为了保密,全部光源就是桌上的一盏台灯。如果为了保密,他又不太理解为何进门的手续这么随便。当几十张面孔围着一盏罩着红纱灯罩的台灯召开政治会议时,让你想到阿拉伯的一些民间故事,几百年前挖金矿的人和俄国的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