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_第四章兵马俑的幕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兵马俑的幕后 (第2/3页)

家的机构便形成流线型,可是其下端粗率而无从成长发展,以日后标准看来尤其如此。直到最近中国仍缺乏一种司法体系,具有实力及独立性格一如西方,其原因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儒家的法律使法律不离家族观念,将法律与情感及纪律混淆,法家之法实为最方便的行政工具,但在其他方面则一无可取。

    古代历史家更指出,秦国与他国竟争统治中国时得到地理之便。它的东方为山川所阻塞,秦人可以开关迎敌,对方却无法来去自由地出入秦境。秦之西南的土著文化程度低,可以任意吸收吞并。战国之争雄,以统一为最后目标,外围之雄着重长久之计,必较**诸国占优势,因**诸国不断的为彼此间的纠纷、龃龉、阴谋、伎俩所眩惑也。直到最后几十年内各国要对付秦的攻势,才图谋互相结盟。一般很少提及,秦国实际上得到经济落后的好处。经济落后才能强调农业一元,动员起来,专一雷同,内部的凝聚力也强。这时期仍是以数量取胜的时期,军事技术大致在平衡状态,没有一个交战国因为质量上的优势而使战局改观。

    秦始皇的统一大业

    秦始皇帝的功业与他的先驱者所采取的策略相同。标准战法为不断地蚕食敌土,继之以武装移民。秦国的战略家要求有潜势之对方将边界上重要的防御工事和堡垒销毁。有时毫不犹疑地屠杀敌境壮丁,以减低其作战能力。外交攻势着重于摧毁敌国间的联络,使他们的抵抗软化。多数情形下,秦军多在敌境作战,而保持秦地的完整。我们相信秦军经常让部队就地征发以取粮于敌。秦始皇登极之后,好几次天灾流行,而秦军也趁机发展。公元前244年曾有饥谨,次年蝗虫为患于中国西部。公元前235年旱灾,公元前230年及228年饥荒又见于纪录。然则始皇的战功也算显赫,统一之前10年内,敌对的6个国王中有5个成为战俘,另一个投降。所有国都全被占领,最后秦军入燕以威胁齐国北方的侧翼。这一场战役结束,秦王才自称皇帝。

    统一之后又采取各种巩固步骤。六国边界既废,全国划为36郡。所有六国王室和贵族全部被废,每一个郡有守(等于省长)、尉(等于防区司令〕和监(等于监察专员)各一。中国的文字在战国时代已有分歧的趋势,自此以篆为标准。度量衡的单位也标准化,车轴的长度也随着划一。全国有声望的家室12万户,一律迁居于国都附近,以防止地方力量再起。除了秦军所用的兵器外,其他一律没收销毁,铸成12尊庞大的金人,放置在皇宫之前,以贯彻皇帝的决心,从此中土将永远不见兵革。

    公元前213年秦皇下令焚毁若干书籍。有一位文学之臣建议仍须尊重传统的政④治,始皇将建议交臣下商讨时,法家丞相李斯提出反驳,要是臣下以古论今,只有陷国家于不利。他更主张凡私人教学一律禁上,以杜绝“诽谤”由于这次的检讨才下焚书令,同时也诏令凡在日常语言之中引证古典,或是以古代成例评议刻下的时事,都判死刑。所焚毁的书籍包括秦以外之历史、古典作品和诸子百家的哲学,只有秦廷所载和医药、占卜、农桑等书籍不在焚烧之列。

    翌年又有所谓“坑儒”之事。秦始皇在一般文学之臣以外,也收养了许多占星学家和炼丹的术士,在当日眼光看来,这类人物也算是半吊子的科学家。当中有两人由始皇聘任寻求长生药物,他们没有觅到药物,反而散布流言,指斥始皇性情躁急,不符合长寿的条件。始皇大怒之下令卫士在都城里挨户搜索。上述两个人物迄未寻获,可是被捕者有460人,他们或是与这两人有交往,或是在卖弄相似的方术。最后这400多人全被活埋。

    秦始皇的评价

    传统的中国历史家一向在褒贬品评人物。在临到秦始皇头上时则觉得题材之大,牵涉之多,不容易随便处置。他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一个思想周密的读者可能因秦始皇和他的随从的野蛮行径而感到困恼,可是在另一段文字里,又为他不断地努力企图实现他超过匹夫匹妇所敢于想像的计谋,甚至冒着无限的危险,不折不挠地执行而感动。

    历史记载中的始皇,显示他虚荣心重,有时尚且行止古怪。在当日一般情形之下,所述迷信的趋向很可能是事实。史书中提及他有一次因风受阻而不能渡湘水,归罪湘君女神作祟,于是遣发3000囚徒,去砍伐山上的树木以资报复,可见得他在和超自然的力量作对,而不是震惑于超自然的力量。他以黑色代表帝国之色彩也是超时代的独创。从他所树碑文看来,他除了重视域内长久的和平之外,也极端注重性道德,认为与全民的休戚有关。他有20多个儿子和至少10个女儿。史籍上除了提及他多夫的母亲之外,对他一生有关的女子只字未提。始皇帝游历极为广泛,他不仅履足于市尘,而且遍历名山大川,他曾在夜间微服巡行国都之内。虽说始皇爱征伐,他却从未统帅三军。此外他是一个不畏疲劳的工作者,他预定每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