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僖公三十年  (第3/7页)
”的意向话,那么郑国签订了盟约就是高兴的结果,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所以“秦伯说”的翻译应是“秦伯(听后) 心悦诚服”    
    段解
 ·第一段: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第三段:本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    
 ·第四段:本段记晋师撤离郑国,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    
    文字读音
 1。秦军氾南:氾,fán    
 2。佚之狐:佚,yì;    
 3。夜缒而出:缒,zhuì;    
 4。君之薄也:薄,薄, báo,;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wéi;    
 6。共其乏困:共,gōng;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wéi;    
 8。夫晋:夫,fú(也有译为“发语词”);    
 9。阙秦: quē ;(也有标注 jué);    
 10。秦伯说:说,yuè,高兴;    
 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qǐ,逢,páng;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    
 13。失其所与,不知:知,zhì。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    
 “越国以鄙远” 【注】:本文的鄙用作动词, 把…。作为边邑。)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rou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