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浅谈陶渊明及其归隐对后世士子的影 (第2/3页)
其次,从深层原因来考察,陶渊明在生活中所作所为,并不是简单地受着某种观念的支配,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谈及辞官归家的原因时说:“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耶?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正是这个“性”支配着他,他讲的“性”就是“自然”这里可以看出陶渊明深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在玄学家看来,人常认性为情之本,情为性之末,性为静,情为动,性动而为情。简言之,情是由性决定的。田园生活在客观上为他提供了一种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他可以找到与自己自然之性相适应的生活,能让自己的自然之性得以自然的展开,在精神上获得自由解放。《饮酒二十首》其七云:“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凹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得此生”就是得到“真意”,就是实现自己的自然之性,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他的归隐,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质性自然,性分所至。”(2) 浅显的分析了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后,我们再来看他的归隐状态。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隐士:“泰山崩,黄河溢,隐士们目无见,耳无闻”,特例就在陶渊明。为更精准的看清他隐居的特性,我们可将陶渊明与亦官亦隐的王维作一番比较。 王维亦官亦隐,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才华出众,少副盛名,又因政治失意而消极遁世,但他又始终与封建统治阶级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他接受朝廷的俸禄,自幼受到佛老思想的影响,消极遁世又明哲保身,长期隐居于乡村别墅,但他又极为依恋庙堂生活,是为了走上“终南捷径”的归隐。(当然,这种思想多多少少受了前辈陶渊明一定的影响,这在后文中提到)。这与陶渊明在贫困中归隐而数征不起形成了很大的差异。 对归隐的不同态度来源他们对人生看法的种种不同及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的差异,但恰恰就是这种不同态度,使得他们对待田园山水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差异,从而直接导致他们在诗歌思想内涵上的不同。 以王维的描写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的名篇《渭川田家》为例,原文为: 斜光照圩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香,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间语依依。既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3〉 夕阳夕下,农人归家,大自然与村庄形成一种对照,对应性的和谐恬静之美。王维看着这如诗如画的乡村晚景,便不禁羡慕起农村的闲适之美。田园风光便成了他笔下的一个欣赏对象而已。以欣赏的眼光站在田园之隅,没有切实的农村生活的体验,只看得见田园之乐,而无感于田园之苦,他无感于“四海无闲田,农夫尤饿死”的悲凉,只是携取静谧的景致而心向往之。所以,此文虽是一首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的好诗,意境深远,极富美学价值,但其中的消极与无为的佛老思想以及驾空的乡村图片却是感动文人、而忘乎百姓的。与王维不同的是,陶渊明的田园诗有部分作品却显示者重与躬耕生活的体验,这是陶渊明田园诗最有特点的一部分,也是他诗歌最为精彩和千百年来使他一直保持着田园诗圣祖的根本原因所在。 《诗经》中有农事诗,那是农夫们一边劳动一边歌唱,至于士大夫亲身躬耕,并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而陶渊明之后的田园诗真正写及自己劳动生活的亦不多见,《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途归隐田园的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情实景生动逼真,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含着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陶渊明认为,衣食是人生之道的开端,不劳动什么都谈不到,诗中写劳动的艰辛,写到一天劳动后回家休息得到的快慰,都极为真切“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写出了农民普遍的感受;“四肢诚乃疲,庶无异患干”,(4)写出了一个从仕途归隐躬耕的士人的特殊感受。 陶渊明的田园诗也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一首而言,把进入官场比做“误落尘网”和“久在樊笼”,突出了一种走入官场的懊悔之心。“羁鸟”与“池鱼”则说明他在官场中的不自在,从而向往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描写诗人在农田中干一些自认为该干的事。“方宅十余亩…虚室有余闲”勾勒出一幅农缩画,流露出离开锦衣玉石的官场得到宁静的生活之趣。“久在藩笼里,复得返自然”酣畅淋漓的表达了自归田后无比喜悦的心情,与知心好友“怪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跟邻居“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此领”于是他在《与子俨等疏》中曾这样写道:“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曦皇上人”,而他的《桃花源记》中则有了心中最为美好的社会与人生理念。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看到陶渊明从下定决心去当隐士之日起,就没有回过头,他与社会的人们交往,别人说什么都是可以,但涉及到出仕问题,他就坚决抵制。别人在赴官的路上来看望他,劝他出仕,他作《与殷晋安别》说:“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未谓事已及,兴言在兹春。”大有绝交之意。他与农夫交往,尽管“田夫有好怀”,但若劝他出仕,他便说:“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5)“他既没有在官场生活中泯灭自我,也没有在自然田园生活中泯灭自我”,(6)这就是陶渊明特殊的隐逸风度,这就是他的心态。 陶渊明的归隐,实为中国文化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