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与荣_第十一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 (第3/4页)

还站着顾小莉。她飞快地瞟了李向南一眼,继续说笑着。

    “你好,我们的‘新星’。”顾晓鹰上唇添了个明显的伤疤,眼睛不自然地闪烁了一下,既潇洒又随便地伸过手来。

    李向南又一次感到自己的克制力面临考验,这个无赖。他可以装作没看见对方;也可以很矜持地伸手握一下,表明对对方的看法。但他没这样做。顾晓鹰只是他满屋熟人中的一个,就这样平常地一个接一个地握了手。

    小莉目光锐利地瞥视了他们握手的这一瞬。

    一离开商易家,小莉就跟了出来:“我不同意你对我哥哥的态度。”两个人都推着自行车。

    “不够热情?”

    “不够冷淡。”

    “?…”

    “他是十签名之一。对于你的敌人,不能伸出手。”

    “那你还和他在一起?”

    “他是我哥,但他是你的敌人。对待害你的人,你应该表示冷蔑。”

    “我不在乎这些。”

    “我不喜欢你这所谓高姿态。这是矫情。”

    李向南笑了:“这么严重?”

    “我告诉你,”小莉站住了,眼睛在刚刚亮起的长安街路灯下闪着光“我想好了,要好好帮助你,而且一定要改造你,让你扒掉这张假正经的皮。”她打开精致的小皮包“你看揭发材料吗?我复制下来了。”

    “我不看。”

    “不看就不看,你是怕留下话把儿。我不会揭发你。我真想不明白,别人上报的揭发材料,你本人就不能看了?以后装在你档案袋里呢,你一辈子背着它都不知道内容?好,你不看,我给你说吧。我能背下来。”

    和小莉分手后,他心理压力很大。他显得漫不经心、闲说闲走地听完小莉的复述,感到这份“十签名”材料很毒。又是十个有名、有职、有位的年轻人的联合签名,并以他们的党籍、人格担保材料的真实确凿。这会给任何一个看到它的上层人物很深的印象。他如何申辩呢?

    但他还是按原定计划摁响了面前的门铃。——这时,支撑力稍弱些,就很难有心思再搞任何行动。

    看见是他,主人石涛亮有些意外。“进来吧。”这位年轻的学者用他那好听的南方口音说道,眉宇间露出文雅的笑意。很小的两居室,很明亮的灯光。外间屋坐着四五个中学生。桌上、书架上堆满了书报稿纸。里间房门开着,听得见主妇唐莹说话的声音。“介绍一下,”石涛亮有些拘谨地对那几位中学生说道“这是我的朋友李向南。前些天报纸上还有长篇通讯报道他,你们知道吧?”

    “您就是李向南?您是我们校友呢。”中学生们惊喜地拍手叫起来。

    李向南一看他们的校徽,果然是校友:“你们来干什么?”

    “下学期我们想办个科学节,请石老师支持我们,到时候去。”一个圆圆脸的女学生活泼地说道。她叫陈小京“您到时也来行吗?”

    “我不是科学家啊。”

    “您可以算社会科学家嘛。”

    李向南笑了。

    “有事吗,向南?”石涛亮问。

    “有点事。”

    “那你们先等一会儿。”石涛亮对中学生们说道。他们很情愿地坐到一边等,也很愿意听两个人说话。

    “咱们上次景山讨论会开得很好,有些事情我还想和你交换一下意见。”李向南说道。两个人隔桌而坐。

    “我认为那次讨论会开得很一般,很肤浅。”石涛亮认真地说。

    李向南稍有些尴尬。“起码是相互之间一种沟通吧。”他笑笑说道。

    “这种泛泛的沟通也没多大意义,现代人没这么多时间。”石涛亮文雅,但在观点上却极执拗。

    在几个中学生面前受到如此生硬的碰,他不免有些恼。心中涌起一股要在思想上压过对方的冲动,但硬克制了下去。这两天,他时时感到理智与冲动的对抗。觉得身体一分为二了:一个铁一样坚冷的外壳,内部是躁动不安的烫热血rou。“我觉得这种沟通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他温和地笑了笑“比如说,我就更了解你的观点了,你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引进和开发新思想,把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普及给年轻一代。这确实如你所说的,是决定中国未来的关键。”这样诚恳地表示对对方的理解,总可以平缓气氛了吧?

    “但我不赞同你的观点。”

    “我的哪些观点呢?”友好,诚恳,含笑。

    “对你的报道为什么有这么大反响?”石涛亮抽出一张报纸,头版通栏标题正是那篇《一颗正在升起的新星》,文章已被红笔批满“报社收到几千封读者来信,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围着报栏展开了讨论。反响的原因是什么?”他扫了一眼报上自己的批语“一个,人民群众对官僚腐败现象有着普遍的不满,你在古陵县反官僚主义的作为实现了他们在现实中没有实现的愿望。”

    “这不是坏事吧?”

    “但是,第二,还在于中国人对‘清官’的渴望。传统文化铸成了这种心理同构。你的作为触动了这一同构,所以引起强烈共鸣。古陵县不是管你叫青天吗?”

    “那是农民的叫法,并不是我的观点。”

    “可你的这一套做法:铁腕,长官意志,微服出行,首长办案,就完全符合老百姓对青天的期望。古陵改革什么了?不过是用新的长官意志代替了旧的长官意志,新的人治取代旧的人治,看不到法制,看不到任何公民意识。”

    中学生们以极大的好奇注视着这场谈话。李向南又感到一种冲动,但“忍小忿而就大谋”赫然在眼前。“可是新的长官意志如果比旧的长官意志更讲效率,更决心改革经济、建立法制呢?”他温和地问。

    “那没什么意义。”

    “法制也是由人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