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镇_第九章余自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章余自悦 (第5/7页)

租。

    然而,有一回一位首长却自己跑到厨房来寻他。对他说:

    “求你个事好不好,莫把我当儿童团,莫搞那么多花头,rou块切大些,厚些,好不好?”

    说着,还把个巴掌伸到余自悦面前,翻一下复一下。那意思显然是说,要把rou块切到巴掌那么大。

    余自悦看着那只巴掌出神,不由得嘟哝出来:

    “真的么?”

    “怎么不是真的,吃饭就吃饭么,搞得像绣花一样,不怕把人烦死。”

    下一餐,菜一上桌,首长拍案叫绝:

    “这就对头了嘛。”

    他吃得通身大汗,极其畅快。吃完了,又特地跑到厨房来,把余自悦的手握得生疼:

    “你祖籍哪里?”

    “江西奉新。”

    “哦,”首长颇遗憾,继而又深为赏识“那你怎么晓得我们家乡的风味呢?”

    余自悦笑笑,总算宽了心。

    首长最满意的那碗红烧rou,只不过是真的把每块切到巴掌那么大,先用酱油烧过,再用文火炯出来,起锅前再撒把黑豆鼓,几颗朝天辣椒。另外所有的碗碟都换成大一号的。再简单不过了。作这种改进的决窍也很简单:事先余自悦从首长的随行人员那里了解到首长的籍贯,并且打听到首长是长工出身,本色没有改。

    十一

    由此余自悦又悟出,精并非是唯一原则,要区别各人的情况。归纳一下,仍是句老话,叫做:看人下菜,看菜下饭。下一次,有服务任务,他先不先就问清服务对象的籍贯、生平、性格、嗜好。打听之外,还要用心观察,用心揣摩。久而久之,他对服务对象的判断竟比专门搞接待工作的领导还要准确透彻。

    南下视察工作的一位中央大领导到交际处来吃饭。省里有关的几个负责人作陪。饭快吃完的时候,交际处长让余自悦再做道菜。

    “怕不消得吧。”

    “做吧做吧,快些。”

    处长连声催促。他很着急,刚才站在餐厅门口,他远远看见桌上的菜吃得差不多了。

    余自悦只好服从。

    菜一端上去,就听见餐厅那边传来那位大领导严肃的口音:

    “这么多菜还不够吃一顿么?又加菜!你们这样做交际处工作,怎能不给国家造成浪费!”

    那道菜原封不动地端回来了,大领导还指示,不要倒掉,留下顿吃。处长脸上灰灰的,像块旧抹布。

    “不是说了么。”

    余自悦同情地看着处长。

    “你怎么晓得的?”

    怎么不晓得,看看他老人家那双眼睛,那两撒胡子,那身旧制服和厚底旧布鞋,你就该晓得的。

    这些话,余自悦自然没有说出口。

    不过,就是“看人下菜,看菜下饭”也还是要遇到问题。

    某大名旦的夫人喜欢吃辣椒。而大名旦的喉咙不消说绝对忌刺激。几餐饭下来,名旦夫人的情绪便渐渐不佳。对此地的烹调技术也便难免有一二微词。尽管名旦先生不失大家风范,每次不仅不响应夫人的意见,反而把夫人挑剔的那道菜吃个一干二净,且着意加以赞叹。但不管怎样,名旦夫人的不悦,对余自悦的声誉多少总是有些伤害的。

    交际处的同事们颇为余自悦抱屈,余自悦的脸色却一点不变:先生有意见么?没有。那就行了。余自悦于是仍眯起眼睛,打他的瞌睡,以示对某些不实之词的宽容。他进而总结出,众口难调,自古而然。所谓“看人下菜”只是看那个为主的人。其他的人只好恕不孝敬。说这是“看人打卦”承认。不看人怎么打卦?说这是一溜须拍马”不承认。位有主次,名有高下,无规矩不成方圆。

    十二

    余自悦见的世面多了,眼界也就愈益开阔,胸怀也就愈益博大。

    庐山交际处工作的旺季是暑期的几个月。过了这段时间,就极少有人上山。于是交际处就常抽调人员到武汉、杭州、上海等地的交际部门去支援工作。初去一个地方,余自悦总是闷头在厨房里做下手。而且是洗菜刷碗,扫地抹桌子一类最粗糙的事。连磨刀切菜都尽可能不沾边。(一个厨子怎样磨刀,怎样用刀,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在庐山烹饪行,他算一只虎了。下了山,他就完完全全变成一只犬,而且是一只极驯的犬。

    别人也果然就不把他当回事。普天之下,原是睁眼瞎子居多,真正慧眼识英雄的有几个?甚嚣尘上的,不乏庸碌卑劣之徒;怀抱利器的,则往往没于屠狗之市。原是毫不奇怪的。

    那一年余自悦在上海锦江饭店跟一个师傅搭帮。师傅是大师,有许多习惯。习惯之一是,每天早上,凡给他作下手的人,必须在他之前起床,把灶上灶下一应的杂事弄得熨熨帖帖,最后给他沏碗酽茶,放在灶台上。他上灶后头一件事,就是品那碗茶。

    余自悦遵命行事,而且把事情做得再灵光不过。如此过了一个星期,除了各种各样的吩咐交待,那位大师居然连一两句客套话也没有跟余自悦说过,甚至连余自悦比自己明显要长几岁也没有觉出。有些上海人本来就不大看得起上海以外的人(洋人除外),何况他是上海人中的大师。而余自悦那副土地的尊容,连每天到肇家浜收集粪便的人还不如呢。

    却有一天忽然出了麻烦。

    大师服务的那位首长工作很紧张,起居饮食都不得定时。但按照要求,菜一定在他进入餐厅时刚好起锅端上。这位首长很俭朴,每餐从不超过四菜一汤,而且分量很少。因而时间还是好掌握的:每当他一起身离开工作地点,随行人员之一便快步先行进入厨房发出通知,厨师便开始cao作。待首长进入餐厅就座,饭菜也便随之上桌。

    可是那一天,预先走好的菜谱临时有了变动:要做一道黄鳝。这道菜是首长自己要的,首长希望不要搞得太复杂,他只是想尝尝家常风味。

    就好比让一位电脑专家打算盘。锦江饭店那位大师做过无数珍馐佳肴,做家常菜反而不熟练了。黄鳝又必须是热炒现吃,稍凉一点土腥味就会泛滥。可是,已经听得见首长的脚步声了,已经听得见首长的谈笑声了,已经见到首长出现在餐厅门前的身影了,大师的手却在养着活鳝的一只铅桶里拔不出来:他无法把一条活鳝捉到案板上来。

    大师在突然之间脸色煞白,虚汗横流,其惨状令人不忍卒看。

    “我来试一试?”

    一直像打瞌(目充)似的站在一边的余自悦开口道。

    大师站起身,眼睛和嘴巴都移了位。事到如今,已经别无出路了。

    “你到炉上去吧。”

    余自悦头次用这样的口气说话:听着是体贴,其实是吩咐。

    等大师的头几道菜出锅,一盘削得极精致的鳝段也递到大师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